新闻动态
广东社科院:中国经济特区进入工业化深化阶段

中新网广州9月7日电 (记者 程景伟) 记者7日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获悉,该院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《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》一书指出,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启动的工业化,已经成功摆脱了“三来一补”(来料加工、来件装配、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)的低成本发展模式,进入“人均GDP高、工业部门占比高、高科技产业占比高”的工业化深化阶段。

《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》是一部学术专著,由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和副院长向晓梅担任课题组组长,课题组成员由该院20余位中青年专家学者组成。该书以深圳经济特区为实证研究样本,从工业化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经济特区持续高增长之谜。

该书指出,中国经济特区之所以取得工业化的成功,源于在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竞争优势。“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走一步,深圳经济特区就跨越四步。中国经济特区的长期高速增长堪称奇迹。”向晓梅称,深圳经济特区维持长期高速增长的秘诀,在于其始终没有偏离工业化发展道路。

该书认为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特区已经经历了经济特区初期建设和突破出口加工区“路径依赖”的两次创业。第一次创业,中国经济特区依靠比较优势,完成了早期的工业化启动。第二次创业,中国经济特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,以制造业为支撑,在应用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建立起了节点型竞争优势。

“面临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与挑战,中国经济特区应该启动第三次创业。”该书进一步提出,中国经济特区接下来应该要四方面持续发力:一是要发力补齐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,彻底解决重大技术、关键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;二是要保持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主导的经济结构,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深化,将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维持在合理水平;三是要以中国经济特区为中心,加快推动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,不断拓展经济特区的经济腹地,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;四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国经济特区的创新文化,保持战略定力和创业激情。